【编者按】为深入弘扬“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黄河流域局组织开展“我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线”专题宣传,发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线的鲜活事例,生动反映黄河生态环保铁军的责任与担当。
一支支环保铁军的身影遍布大河上下,有24小时不停分析数据的监测队伍,有烈日炎炎日行上百公里的地下水“体检”队伍,有寒冬腊月冒雪坚守在一线的调研队伍,更有在海拔4200米以上地区克服高原反应坚持采样的队伍。一篇篇故事娓娓道来,一幕幕画面映入眼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业中的点滴感动着我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一篇篇故事所展现的铁军风采。
汾河看“流”记
——记汾河水生态环境问题独立核实工作
“形势分析会商结果表明,下游清徐段韩武村断面不能稳定达到Ⅳ类目标,我们应该实地到该断面上下游查勘,查明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山西汾河太原段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核实工作中,组员们一边查看地图圈坐标,一边不约而同地提出现场核查要求。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核实小组工作的最大特点。果然,在调查到汾河太原城区段四期坝下时,核实小组成员惠聪聪惊呼:“四坝一滴清水都没下泄,清徐段河道内流动的基本是污水处理厂尾水,难怪韩武村水质不能稳定达标。”
“我们去这些污水处理厂看看”。调研组组长张建军说。在查看过汾东、晋源等污水处理厂,他们发现这些尾水虽然出水水质清澈、达到排放标准要求,也具备综合回用的条件,但目前大量尾水直接排入萧河、汾河,“可惜、真可惜……,如果这些尾水能够回用到周边工业,多好,河里就能多些天然径流,韩武村断面水质就能好很多”,张慧说。
“你们的愿望不难实现”。在结束污水处理厂调查后,张建军耐心地向同组的年轻人讲解道:“太原市正在加快推进清徐工业园再生水回供工程、太原机场三期回用工程等,不久太原市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25%以上,张慧你说的情况应该会有很大改观。”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得去太原上游看看啥情况,别上面没来水”。来到上游汾河二坝下,调查组发现附近群众们撑着遮阳伞端坐汾河边休憩、小孩们拿着水枪在戏水,呈现一幅人水和谐的景象。“张处,你看,东、西干渠把水都引走了,玉皇阁附近及汾河二坝下游基本无生态流量”,张慧指着东西干渠引水口说。“我看了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严格落实汾河干流流量不低于15立方米/秒的目标要求,保障汾河景观工程生态基流下泄,杜绝违规违法取用水” ,惠聪聪说。“前段时间,山西生态环境厅反映他们建立了水量、水质联合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了一些生态流量监测站,生态用水慢慢就监管起来了”,张建军说。
“过去的汾河,河道又窄、基本干涸、污水横流,今天来看,变化真大,简直是沧桑巨变……”,站在太原汾河湿地公园边,大家感慨万分。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汾河生态用水保障虽已成为改善汾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但仍必须深入开展汾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还水于河”研究及汾河生态流量长期保障工程,健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推动编制实施汾河太原段生态用水保障规划,开展生态用水监测监控、评估生态用水实施效果,实施生态用水监督考核。其中,汾河上游区、太原盆地区实施源头水源涵养工程,中下游合理确定干支流生态流量,提高中水利用效率,置换可被替代的工业农业用水,减少汾河和地下水超采情况尤为紧急。
“这次调查群众总体反映汾河太原城区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只是起点,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夕阳西斜,散落在汾河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眺望着远去的河水,张建军的目光变得笃定:“我们相信,随着汾河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的深入推进,汾河流域水质将持续稳定达标,把汾河建成三晋百姓的生态河、幸福河的愿景终将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鱼游浅底、鸟翔绿洲、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生态盛景将成为常态。”(作者:综合处 李航,黄河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 张慧)
铁军战酷暑
——2023年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丰水期监测纪实
2023年7月14日到8月12日,历时1个月,监测与科研中心在高温酷暑中全面完成2023年度丰水期河南、山西2省166个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以及黄河流域地下水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为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为开展好此项工作,监测与科研中心编制了《2023年河南、山西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工作和质量控制工作实施方案》,中心领导带队,组织采样团队、接样团队、监测团队、数据审核团队加班加点开展工作。
4组采样团队顶着流火般的骄阳、40多度的高温,披星戴月、汗湿衣襟,在河南、山西按照计划路线马不停蹄开展采样任务,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高标准完成地下水采样工作,为样品后续分析测试等工作预留更加充裕的时间;接样团队24小时待命,张宁、高山、王鹏程等经常凌晨发布接样信息,只为保证样品监测时效,当好监测分析工作的排头兵;实验室监测团队随时关注接样信息,第一时间拿到样品,严格按照监测总站地下水监测要求、相关技术规范、监测方法要求开展各项目分析检测工作,张辉、刘芬轮班使用一台ICP-MS监测几十项重金属,杨勋兰的气质联用色谱仪、张超猛的原子荧光仪、离子色谱仪24小时不停分析样品,所有实验人员周末无休、节假日无休、连夜加班,实验室灯火不息,只为赶上实验进度,在规定时效内提交准确、真实的数据;数据审核团队结合各项数据平衡指标,全面审查海量监测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并准确无误录入系统;整个中心齐心协力、分秒必争,发扬生态环保铁军精神,不怕吃苦,攻坚克难,确保地下水监测各个环节顺利开展。工作虽然辛苦但圆满结束后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充分展示了我们这支监测队伍履职新担当新作为的决心与信心。
今年下半年还将开展枯水期地下水监测工作,监测与科研中心将认真总结丰水期工作经验,修正不足,确保全面完成2023年度地下水监测工作,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作者:黄河流域局监测与科研中心 张彦峥)
地下水健康的“体检医师”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出色的文采,沉默的付出是他无声的表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善靓丽的华服修饰装点,旅行箱、渔夫帽陪伴他们大河上下奔波。
“去年夏天我去了北线,这条线路我熟,我去吧”。今年7月,综合保障中心的郭泉伟带领一个工作组,开启了他的地下水监测站点采样和分析测试工作。2022-2023年,黄河流域局承担了黄河流域及西北诸河4省区279点位的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工作。按照工作安排,综合保障中心的郭泉伟参与了此项任务。
虽然有经验,但这次任务对郭泉伟他们来说着实不算轻松。他需要独立带队完成对山西省境内70多个点位的采样任务,行程上万公里,作为工作组长,他独自承担了采样、APP操作上报、质量监督、质量管理等工作。
早上7点,郭泉伟带队早早来到采样点位开始洗井,地下水监测要求每口井要在检查基本情况,记录坐标拍照之后,开井测量水深,计算滞水体积,校正仪器,将30斤的水泵下入水中。遇见深井,要下泵100米以上,这对团队的体力是很大的考验。超过200米有铁管的深井,要把滞水抽干净,反复洗井,保证水清沙净才能监测。去年冬天,他曾经在零下八九度的寒冬中洗井近4个小时,浑身冻得僵硬;如今夏日炎炎,他又在同样的工作中被晒得汗流浃背。
然而,地下水采样工作绝不仅仅是体力活。最考验技术的就是挥发性有机物的采集,将盐酸滴入棕色小瓶作为稳定剂,再沿着瓶壁小心将水注入,流速要保持在0.3L/min,直至瓶口凸起的一层弯月面。
“我们会先采集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指标的水样,挥发性有机物特别害怕顶空、气泡和光线影响,所以必须要留出一个凸起的弯月面后,再进行密封。”郭泉伟边说,边小心翼翼地开始装样。他从同伴手里接过空瓶,操作人员需要立即拿起接在主管道上的细软管,往瓶里慢慢注水。“有的水样不能有气泡,瓶口得形成一个凸起的弯月面,小软管水速好控制。”他双眼紧盯瓶口说道。他1.93米的大个子,武能大步流星、跋山涉水追问题,文能心思细腻、带队管项目,面对大小、颜色、材质迥然不同的样品瓶,他和队友分工明确,现场采样有条不紊。
从河川封冻到腊梅初发,早春迎春花的羞涩变成了盛夏蝉鸣的嘈杂,在田野寂静的地下水监测井旁留下了他们坚守的身影。岁月静好,需要有人负重前行。他们守住的是大家的地下水资源,守住了流域百姓的用水安全。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黄河流域地下水采样相当于对地下水做全面“体检”,能及时掌握水质、水位等信息。这不仅是一份“体检报告”,也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一份“健康指南”。
击鼓催征,这群无声的守护者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母亲河不会忘记,听,那奔腾的水流似乎在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这群驻守在她身旁呕心沥血的年轻人咏唱最美的赞歌!(作者:黄河流域局综合保障中心 张依依)